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请您先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日斗配资,还能带给您不一样的参与体验。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。
在八国联军进行谈判时,英国代表提出根据各国的实力将中国划分为八个势力范围,令人意外的是,美国却在此提案中投了反对票。作为战争中的既得利益者,美国为什么会如此行动?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?
事实上,在列强开始商讨如何瓜分中国之前,清政府也曾进行过一些努力尝试。例如,光绪皇帝曾亲自给美国总统写过一封求助信,表达对美国援助的期望。然而,这种在“猎枪下的羔羊”向猎人求救的举动,本身便显得极为荒唐。因此,美国从中国所获得的利益并未因此减少一分。
展开剩余88%至于美国为何极力反对瓜分中国,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美国自身的实力并不强大。按照英国的划分方式,美国的势力范围会是最小的。而且,清政府在强权面前本就十分脆弱,如果中国的领土被一分为八,清政府甚至连名存实亡都做不到,原有的不平等条约自然也会因此失效。
另外,美国在列强中地位较低,为了维护其长期利益,它更愿意通过简单的经济手段获得更多的利益。美国提出的方案是让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,用这些口岸的关税来偿还赔款,相比于领土划分,这样的做法更加简便,所有列强可以坐享其成,几乎没有任何争执。
其他七个国家考虑到如果划分中国领土,必定会引起长时间的争执,既然如此,倒不如通过金钱赔偿的方式更为直接,于是他们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美国的提议。因此日斗配资,从一开始,美国的反对并非出于对中国的善意,而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。
在美国人看来,当时的中国与印度或非洲的其他殖民地并无区别,都是可以任劳任怨、廉价的劳动力而已。接下来,美国的战略开始发挥它的作用,并且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,这一系列策略完全取得了成功。
根据八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,美国获得了3400万两白银的赔偿款,这笔巨款虽然看起来很庞大,但与总赔款相比,却仅占了其中的7.3%。由于清政府经济已经崩溃,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支付这笔赔偿,于是经过努力争取,获得了一个39年的分期偿还期限。而为了能够如期偿还,每年清政府还必须将盐税、内地税和海关税作为抵押,折合下来,清政府每年需要支付给列强的赔款总额高达3000万两白银。
这笔巨额赔款的协议是在1900年签署的,按照中国历法,属于庚子年,因此这一赔款也被历史称为“庚子赔款”。对于已经资不抵债的清政府来说,这无疑是一场灾难。国库原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,而列强又强行把本应由中国政府管理的税收收入拿走,结果,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,反而更加加重了百姓的负担,强行征收了大量苛捐杂税。
虽然美国从这笔赔款中所获并不算多,但实际上,它的实际收益远远超过了它在此次事件中的损失。美国驻华大使柔克义第一时间意识到,这笔赔款若继续从中国民众口袋中汲取,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民怨,甚至可能激发中国人民的抗议与反抗。他更清楚,义和团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就会消失,如果继续加重民众的负担,迟早会引发更大的抗议,甚至可能爆发更严重的抵制外国列强的运动。
因此,柔克义在1901年4月和5月分别向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发出了两封信,建议美国应在此时适当对中国政府施以“恩惠”,以此赢得中国人民的好感。海约翰在看到柔克义的提议后,终于在1902年的国会上公开承认庚子赔款过于沉重,并提出美国应该适当向中国政府退款。不过,这笔退款也并非毫无条件。
柔克义在后来的信函中表明了自己的计划:希望美国能够以退款的方式帮助中国发展教育,并且仅限于教育和文化领域。这一提议出于三方面考虑:一方面,在庚子赔款公布之后,中国人民对列强的愤怒情绪愈发浓烈,抵制外国商品的运动愈加广泛,尤其是受过教育的青年群体更为坚定;另一方面,美国当时正处于经济扩张期,中国市场的抵制对于美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;第三方面,美国发现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敌意远低于对欧美国家的排斥,而中日关系的相对友好也为美国提供了契机。美国清楚,如果通过支持中国教育,美国不仅能获得中国民众的好感,更能间接提高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。
因此,柔克义认为,若不希望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,美国就应当退还庚子赔款,且应该专门用于支持中国教育的发展。正如当时的传教士明恩溥所说,美国要影响中国,首先需要培养大量的中国留学生,其次要在中国开办美国学校。
这一退款提议迅速传到了中国驻美公使梁诚耳中,时值清朝积贫积弱,任何一笔资金对中国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。若美国真的退款,势必会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,尤其是在教育领域。梁诚因此十分积极地推动这一事务,然而,他并未意识到,美国政府的目的并非单纯的“援助”,而是巧妙地将这一举动作为自己的利益手段。
最终,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拍板决定,如果清政府同意将这笔退款专门用于培养留美学生,美国政府便会考虑退款事宜。与此同时,美国对于这笔退款的使用条件极为苛刻,退款只能用于教育领域,且每年都必须向美国输送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。
在美国的精心操作下,清政府虽然收到了部分退款,但美国对款项的使用权却牢牢把控。更有甚者,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监督机构,确保中国能够按照要求派遣留学生。清政府不得不接受这一安排,甚至在多次谈判失败后,慌忙出台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。名义上,款项是退回给中国了,但实际控制权却依然掌握在美国手中。
例如,1909年,清政府派出了47名留学生,而清华学堂,作为留美学生的预科,也因此应运而生。尽管中国逐渐培养出一批能代表国家的学者,如梅贻琦、胡适等,但这些学生的思想逐渐被美国文化和价值观所影响。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涌入美国,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往西方,甚至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虽然他们个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容置疑,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,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巨大损失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文化影响并未消失。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,许多科学家如钱学森等,为了回国,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。尽管他们最终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,但美国当时的“留学政策”给中国带来的文化侵略和人才流失的阴影,仍然无法消散。
今日,去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依旧远超其他国家,但与此同时,很多人依旧对美国心存敬畏,认为美国一切都是“完美”的。即便有些人声称美国为中国提供了帮助,他们却忽略了这场留学潮背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。
总而言之,表面上看,美国是在“帮助”中国,但实质上却是借着退款的名义,在中国身上挖了一个大坑,最终的受益者仍然是美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瑶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